二、論者指出,公共管理具有市場基本教義與民粹主義的迷思,試論述其觀點,及其對公共管理
可能造成的影響?
擬答:(一)市場基本教義的迷思:
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經常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的管理模式,從公共行政主張"生產
者主義"到公共管理者主張"消費者主義",或如林登(Linden, 1994)從過
去的"生產取向的社會"到目前的"消費者取向的社會"。
所謂"消費者取向的社會",卡內維爾指出,具有品質、生產力、多樣性、顧
客化、方便性與適時性等六大特徵。公共管理研究途徑認為公共財公共服務也
應朝消費者主權的方向或特性發展。在實務上,1980年代柴契爾夫人及雷
根執政後,"市場基本教義"大行其道,成為顯學,"市場導向"、"消費者
取向"等是為天經地義,使市場價值(例如:所謂的"以價制量")普遍深入
其它非市場考量所主宰的社會領域,例如家庭倫理、政治及專門職業如法律與
醫藥等。
但市場體系天生就有缺陷,市場基本教義本身是天真不合邏輯的,因為市場行
為是一種"個人決策",而社會行為包括政治與行政的決策過程,則是一種"
集體的決策",前者可以採行"利潤導向",後者則需要把共同利益置於自身
利益前面,即使別人不這樣做,我們也要遵守法律與道德的約束而如此作為。
因此,反思當前的政府再造,我們所聽到的無非是"提高國家競爭力"、"效
率導向"、"生產力提高"、"以價制量"、"使用者付費"、"交易成本"
…等等概念,但一些價值性的規範,如公平正義、禮讓、和善等又豈是金錢
所能衡量?政府或學術界應反思的是,如何建立公平正義、倫理文明、自由
人權...等抽象概念的落實,這就要具備用抽像概念的能力,不可過份膨脹市場
價值。
(二)民粹主義的迷思:
政府再造一直強調"顧客導向",以做為消費者的民眾為優先考量,例如實施
單一窗口,過去行政機關本位主義,讓民眾辦事去跑各個窗口,現在則由行政
人員自己協調好,讓民眾不必再跑窗口,而集中在一個窗口即可完成所要辦的
事件,這是顧客導向的正面功能。
然而,無可諱言的,政府再造工程並非只有行政面的改革,如果把他放在政治
的生態背景來觀察,由於民粹政治的變形,"顧客導向"變成"選民導向",
再一變而成為"選票導向"。例如,當市民與市政府官員有衝突時,市政府往
往不分青紅皂白,以市民為顧客,而顧客永遠是對的,先責備市府官員的不是
,以討好選民,可見民粹主義的政治生態,扭曲了公共管理所謂的"顧客導向
"。如果公共管理者不察此種民粹現像而空談"顧客導向"及"市場導向",
就會陷入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的窘境。